个人中心 | 无障碍浏览 | 进入老年模式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宣传
“7.28”唐山大地震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写在纪念“7.28”唐山大地震44周年之际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我国地理位置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强烈地震发生后,由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等一系列地震次生灾害地发生,往往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之后的23秒,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绝对是难以释怀的23秒;而对于亲身经历那23秒并幸存下来的唐山人,这个23秒更是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之中无法消退的痛苦与难以言表的恐怖——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唐山,大地震;23秒内,地处华北的唐山发生了震级为里氏7.8级的大地震;23秒内,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23秒内,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家庭解体,4204人成为孤儿;23秒内,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毁坏;23秒内,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全部中断;23秒内,房屋倒塌530万间;23秒内,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在更远之前的华州区大地震、、、,每一次华夏大地上发生的大地震,无一次不给华夏儿女带来巨大灾难,无一次不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铭记历史,不忘教训,我们才能睿智前行。缅怀过去,不忘伤痛,我们才能破茧重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工作要求,更是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防范化解地震等重大灾害风险,保护我们美丽家园,任重道远。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多灾种并存的发展中大国,防范化解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其任务之艰巨、困难之突出,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果我们对地震灾害缺少应有的畏惧之心、没有强烈的防范灾害的忧患意识,没有防范地震等灾害的有效措施和手段,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防范,要想防范化解好重大地震灾害等风险将会成为空中楼阁,难以实现。从当前我国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实际来看,我们在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短板和不足。众所周知,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地下结构瞬间发生剧烈变化的能量释放过程。由于地球内部结构复杂等客观因素影响,我们精准预测地震发生的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精确预报地震发生的难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要想对地震灾害地发生进行准确预警预报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地震发生的概率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地震监测预警的一些科技手段这一些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的地区还没有得到全面完善,导致这些地区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预警能力相对薄弱。以此同时,广大民众对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引起重视,总以为地震灾害难以发生,甚至离我们很远,特别是没在亲历过地震灾害的广大民众更是对地震灾害的危害性缺少必要的认知,对地震灾害没有畏惧之心,防震减灾忧患意识不强。广泛来看,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地面构建筑物不设防、不按规定标准设防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性存在,这与贯彻落实国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短板和不足恰恰成为我们防范地震灾害风险的最大障碍。

从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现状来看,地震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相比较,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类灾害。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的地震灾害在全球地震灾害的占比达到了47.97%,地震灾害在我国自然灾害中的占比高达50%以上。每一次大地震地发生,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我国地震灾害又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特别严重的特点。这给我们防范地震灾害风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纪念“7.28”唐山大地震,就是缅怀历史,铭记教训,不忘伤痛,我们才能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只有勇于担责,负重前行,补齐短板,我们才能亡羊补牢,有效化解风险。在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中,我们必须时刻做到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日空防。面对我国地震灾害的高风险,自然灾害的多灾种,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论述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地震风险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真正做到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公众搞明白,基层搞扎实,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重大地震风险。只有严落实抗震设防标准要求,大力推广抗震新技术应用,不断加强地震灾害预测及地下活动断层探测,全面广泛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大力夯实防震减灾基层管理,努力推动防震减灾措施手段落实到位,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全民广泛参与的全民防灾格局,才能实现防灾有效、抗灾有力,临灾不乱、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重大风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助推我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